close

在很多群體生活中,總是會有個討厭鬼的位置。

這個人不一定真的很討人厭,

但是那卻是群體意識培養出來的結果。

 

討厭鬼的位置可以帶給人們安定的力量,

認為自己在這個群體裡面可以安存,

有一個比較的關係,可以使人們更容易驅動某些群體行為。

 

然而,討厭鬼的位置不一定是固定的,

也有可能某天在某個時機下,

討厭鬼做了件非常討喜的事情,

得到了額外的bonus,升級到群體內了。

 

這時,人們自然會再找一個替代品出來,

甚至,是『重新培養』一個討厭鬼。

在嫌棄討厭鬼某些行為所做出來的反應,

其目的就是在培養討厭鬼的形成,

並且令討厭鬼看起來真的會越來越討厭。

 

這樣的意識型態,在家庭中也所見多有。

只是被意識到的機率小了許多。

 

舉個昨天聽到的故事當例子:

有個高中男生,長得清秀乾淨,不過很愛照鏡子。

每次照鏡子便會問旁人:「你看我帥不帥?」

久而久之,同學都不太耐煩了,

於是大家有默契地開始叫他阿醜。

 

當他詢問同學:「你看我帥不帥」時,

同學的回應多半是:「阿醜,很醜啦!」

「少臭美了,那麼醜」

「阿醜不要再照鏡子了」

 

到了高二,他的臉開始變得奇怪,

甚至行為也變得奇怪了,就連牽腳踏車都會莫名被絆倒。

 

高三,他完完全全變成一個醜人,就這麼定型了。

(之後的事情因為沒有繼續聯繫,於是無法補足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小狐 的頭像
    小狐

    媚眼狐狸│雙面世界

    小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